一、高山试验站概况
青海省马铃薯高山试验站创建于1999年,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选址建设。地点位于青海省湟源县寺寨乡下寨村,海拔3000 m。试验站内各项固定资产共1500万元,主要拥有2000㎡的防虫网棚、1000㎡的玻璃温室、2000㎡的马铃薯贮藏设施、800㎡的农机库与辅助用房及马铃薯机械化耕种设备等,是青海省马铃薯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教学培训和种薯生产一体化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基地。
二、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
(一)科学研究工作:1)马铃薯资源保存、鉴定与评价及育种新材料创建。每年对资源库的700余份资源进行鉴定与评价,主要开展抗病性,抗寒性、抗旱性及品质评价等工作,同时开展马铃薯双单倍体诱导、遗传作图群体培育及优异基因资源的创建等工作。2)马铃薯杂交与品种选育及脱毒马铃薯原种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等。年配制杂交组合80余个,生产实生种子10万余粒;建立马铃薯杂交后代选择观察圃及资源引进观察圃30亩;3)建立马铃薯杂交后代种薯生产、新品种选育及新技术(机械播种、收获,不同品种种植密度、施肥水平等)示范基地共计60亩。
(二)种薯生产依托自有科研成果“马铃薯脱毒与繁育技术研究”,建立以青海省主导品种青薯2号、青薯9号,青薯10号、下寨65,脱毒175、乐薯1号和闽薯1号等为主的固定繁育基地2400亩,其中2016年度原原种基地规模为350亩,一级原种基地规模为850亩。在全省建立省、县、乡、村四级种薯生产繁育体系和以病毒检测为核心的质量监测体系,大大提高种薯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三)承接青海省马铃薯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科技成果和引进成果的熟化与转化工作。完成产业技术转移中心的试验任务,向省级平台提供试验数据,为省级平台搜集整理本产业在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通过新技术示范推广马铃薯不同品种的机械种植技术和田间综合生产技术,培训种植户,从而带动新技术的应用。
(四)教学实习及技术培训基地承担青海大学的教学实习任务,每年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到基地进行科学试验和课题研究工作。同时承担全省脱毒马铃薯推广的技术培训工作,每年培训省、县、乡基层推广人员及种植大户1000余人次。
三、高山试验站科研成果及转化
马铃薯高山试验站作为青海省马铃薯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的技术转化基地以来,完成各类项目17项,取得科研成果9项,引育马铃薯新品种3个,获得青海省科技重大贡献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及发明专利1项。
试验站自1999年建立以来,原种繁育田面积由最初的30亩/年发展到目前的1200亩/年。截至2016年,试验站原种繁育面积累计达8000余亩。近年来,试验站平均每年生产马铃薯脱毒原种800吨,累计生产脱毒种薯13600吨。脱毒马铃薯在全省的覆盖率达到88%以上,农民增收累计25.1亿元。试验站每年向青海省马铃薯主栽地区提供的优质脱毒种薯,可建立一级原种繁育田10000亩,每年可循环生产一级原种(繁种级别)20000吨。
育成的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具有高产、抗旱、抗病、优质菜用及加工兼用型等特性。该品种2011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15年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016年召开马铃薯青薯9号新品种使用权使用许可授权大会,来自11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12家单位获得了授权。目前青薯9号已在青海、甘肃、宁夏、山西、云南、四川等十多个省区推广种植,2015年推广面积达400万亩,农民增收16亿元,对促进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基地成果转化过程中,广大科研人员注重加强种植户和科技干部的科技培训,使其树立起精耕细作、科学种植的意识,把栽培技术措施(包括品种特征特性、病虫害防治技术、合理施肥灌水等)系统地传授给当地干部和农户。在种植过程中,累计培训各类人员8000人次,科技人员加强技术培训、跟踪指导,帮助种植户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为农户的增产增收做出贡献。
我们的目标是:依托我省的自然和技术优势,把青海建成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实现“青海—中国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天然家园”的梦想。通过努力,把试验站建成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的马铃薯科研教学平台。为中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